编号 | 文章名称 | 作者 | 刊物 | 时间 |
1 | 萎凋及发酵时间对广东丹霞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 | 王秋霜,凌彩金,乔小燕,陈栋,操君喜,吴华玲 | 茶叶科学 | 2019,39(3):342-354 |
2 | 云南白莺山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 姜晓辉,李红建,李崇兴,陈栋,方开星,秦丹丹,吴华玲.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35(14):68-76. |
3 | Habitat management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ing yield and quality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eaves | Jianlong Li# (1), Ying Zhou#(2), Bo Zhou(1) , Hao Tang(1) , Yiyong Chen(1) , Xiaoyan Qiao (1), Jinchi Tang(1)* | Scientific Reports | 2019, 9:433,DOI:10.1038/s41598-018-36591-x |
4 | Influence of Chloroplast Defects on Formation of Jasmonic Acid and Characteristic Aroma Compound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eaves Exposed to Postharvest Stresses | Jianlong Li#(1), Lanting Zeng #(2), Yinyin Liao(2) , Jinchi Tang*(1), Ziyin Yang*(2).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 2019, 20(5), 1044; https://doi.org/10.3390/ijms20051044 |
5 | ?Non-targeted Metabolomic Analysis Based on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Reveals the Effects of Grafting on Non-volatile Metabolites in Fresh Tea Leaves (Camellia sinensis L.) | Dandan Q(1), Junxing Li(2), Xiaoyan X Qiao(3), Meiling Lu(4), Wei Chen(5), Aiqing Miao(6), Weiqing Guo(7), Chengying Ma(8).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2019,05 |
6 | 广东客家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特性分析 | 乔小燕(1),黄华林(2),李波(3),姜晓辉(4),陈栋(5) | 江西农业学报 | 2019.1:26-29 |
7 | Six types of tea reduce high-fat-diet-induced fat accumulation in mice by increas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suppressing inflammation | ?Liu C(1), Guo Y(1), Sun L(1), Lai X(2), Li Q(3), Zhang W(4), Xiang L(5), Sun S*, Cao F* | food&function | 2019, 10, 2061-2074 |
8 | Green Tea Polyphenols Modify the Gut Microbiome in db/db Mice as Co-Abundance Groups Correlating with the Blood Glucose Lowering Effect | ?Chen T#(1), Liu AB#(1), Sun S#(1), Ajami NJ(2), Ross MC(3), Wang H(4), Zhang L(5), Reuhl K(6), Kobayashi K(7), Onishi JC(8), Zhao L(9), Yang CS*. | Mol Nutr Food Res. | 2019, 63(8): e1801064 |
9 | Effect of yellowing time on bioactive compounds in yellow tea and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capacity in HepG2 cells | ?An R#(1), Sun L#(1), Xiang L(2), Zhang W(3), Li Q(4), Lai X(5), Wen S(6), Huo M(7), Li D(8), Sun S* | Food Sci Nutr. | 2019, 1-10 |
10 | 红茶品质及其相关生化因子研究进展 | 范捷, 王秋霜, 秦丹丹, 方开星, 朱海燕, 姜晓辉, 陈栋, 吴华玲 | 食品科学 | 2019 |
11 | GC?MS-based metabolomic study reveals dynamic chang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during black tea processing | 吴华玲,黄文洁,陈忠建,陈庄,史敬芳,孔谦,孙世利,姜晓辉,陈栋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2019, 120:330-338. |
12 | 香蕉-甘蔗轮作模式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持续效果与土壤微生态机理(Ⅰ) | 曾莉莎(1) 林威鹏(共同第1), 吕 顺(3), 王 芳(4), 夏 玲(5), 刘文清(6), 伍朝荣(7),周建坤(8), 杜彩娴(9), 蔡昆争(10), 刘建平(11)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9,27(2):257-266. |
13 | 香蕉-甘蔗轮作模式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持续效果与土壤微生态机理(Ⅱ) | 林威鹏(1),曾莉莎(共同第1),吕顺(3),伍朝荣(4),王芳(5),周建坤(6),刘文清(7),蔡昆争(8),杜彩娴(9),夏玲(10)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9,27(3):348-357. |
14 |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Volatile Metabolites of Royal Jelly from Different Honeybee Stocks | 马成英(2) | 第67届美国质谱学年会,美国质谱学会,美国亚特兰大 | 2019年6月2日-6日 |
15 | Study of the aroma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oolong tea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s. | 马成英(1),李俊星(2),陈维(3),王雯雯(4),祁丹丹(5),庞式(6),苗爱清(7)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2018,108,413-422 |
16 |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rapid aging technology on the aroma quality of white tea using GC-MS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s: In comparison with natural aged and fresh white tea | 祁丹丹(1),苗爱清(2),操君喜(3),陈维(4),庞式(5),何秀古(6),马成英(7) | Food Chemistry | 2018,265,189-199 |
17 |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chloroplast-located plant metabolites in response to light conditions | 陈义勇(1)、周波(2)、黎健龙(3)、唐颢(4)、唐劲驰(5)、杨子银(6)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 ?2018,19(3): 654 |
18 | Optimization of brewing conditions in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 extraction from Jinxuan summer green tea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 Xiang L(1)、Pan S(2)、Lai X(3)、Sun L(4)、Li Z(5)、Li Q(6)、Huang Y(7)、Sun S(8) | Journal of Applied Botany and Food Quality | ?91, 163 - 170 (2018), DOI:10.5073/JABFQ.2018.091.022 |
19 | Tea Polypeptide Ameliorates Diabetic Nephropathy through RAGE and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in Type 2 Diabetes Mice | Xuming Deng(1)、Lingli Sun(并列第1)、Xingfei Lai(3)、Limin Xiang(4)、Qiuhua Li(5)、Wenji Zhang(6)、Lingzhi Zhang(7)、Shili Sun(8) | J. Agric. Food Chem | 2018, 66: 11957-11967 |
20 | 黄化变异对英红九号红茶香气的影响 | 陈维(1)、祁丹丹(2)、王雯雯(3)、苗爱清(4)、庞式(5)、马成英(6)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34(10):231-239 |
21 | 萎凋方式对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 黄华林(1),乔小燕(2),李波(3),张成娣(4),陈海强(5) | 食品与机械 | 2018,(10) |
22 | 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乔小燕(1),李波(2),何梓卿(3),陈海强(4),操君喜(5),黄华林(6) |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8,(5):38-42 |
23 | 日粮中添加茶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凌彩金(1)、周巧仪(2)、刘淑媚(3) | 中国兽医学报 | 20108,38(11):2175-2180 |
24 | 均值向量检验在不同地区茶叶鉴别中的应用 | 周巧仪(1),刘淑媚(2),王秋霜(3),凌彩金(4) |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20) |
25 | ?广东英德13个村镇茶园土壤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 王秋霜(1)、刘淑媚(2)、凌彩金(3)。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29) |
26 | 基于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的不同季节茶叶鉴别技术初步探究 | 刘淑媚(1),周巧仪(2),凌彩金*(3),王秋霜(4)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19) |
27 | 不同茶类陈年茶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向丽敏,刘雅琼,赖幸菲,黎秋华,孙伶俐,陈文品,陈栋,孙世利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 34(4):56-62 |
28 | 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 | 孙世利,郭芸彤,陈海强,刘晨,赖幸菲,曹藩荣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9):152-158 |
29 | 不同年份普洱茶体外降糖降脂作用及其物质基础 | 孙世利,刘雅琼,刘瑾,张灵枝,郑少烘,孙伶俐,陈文品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9):159-166 |
30 | 不同树龄英红九号红茶的生化成分差异分析 | 黎秋华,赖幸菲,向丽敏,陈海强,操君喜,孙伶俐,孙世利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6): 71-74 |
31 | 基于化学计量学分析堆青时间对白茶香气的影响 | 陈维(1),曾斌(2),苗爱清(3),王雯雯(4),祁丹丹(5),庞式(6),马成英(7)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05,241-250 |
32 | 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 周波(1)、唐颢(2)、黎健龙(3)、 陈义勇(4)、唐劲驰*(5) | 茶叶科学 | 2018(02):202-211. |
33 | 惠州地方特色茶的品质分析及发展建议 | 唐颢(1)、唐劲驰(2)、车姚兴(3)、黎健龙(4)、李子辉(5)、周波(6)、刘嘉裕(7)、卢天福(8)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8,45(3):38-44. |
34 | 茶树类黄酮3-O-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吴华玲(1)、方开星(2)、潘亚燕(3)、姜晓辉(4) | 核农学报 | 2018,11 |
35 | 基于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分析广东两个历史名茶群体遗传多样性 | 姜晓辉,方开星,陈栋,吴华玲 |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39(1):046-054 |
36 | 不同等级CTC红碎茶生化成分分析 | 乔小燕, 李崇兴, 姜晓辉,吴华玲,陈栋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39(10):83-89 |
37 | 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乔小燕,操君喜,黄华林,李波,陈栋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09 |
38 | 云南白莺山野生茶树晒青毛茶生化成分分析 | 乔小燕,李崇兴,黄华林,吴华玲,左成琳,陈 栋 | 茶叶通讯 | 2018.06 |
39 | 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品种的抗性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 | 赵崇真(1)、黎健龙(2)、李波(3)、农红艳(4)、林忠卫(5) | 广东茶业 | 2018(5):6-9 |
40 | 省级茶叶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与建议 | 曾斌(1),唐劲驰(2),操君喜(3) | 科技管理研究 | 2018(13):119-123 |
41 | 功能性饲料茶叶副产物的营养价值及在畜禽上的应用研究 | 周巧仪(1)、凌彩金(2)、刘淑媚(3)、王秋霜(4)、林威鹏(5) | 饲料工业 | 2018,39(21):20-24 |
42 |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快速陈化对白茶香气的影响 | 祁丹丹(1),陈维(2),苗爱清(3),王雯雯(4),庞式(5),马成英(6)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8,44(6):704-710 |
43 | Occurrence of functional molecules in the flower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plants: evidence for a second resource | 陈义勇(1)、周瀛(2)、曾兰婷(3)、东方(4)、屠幼英(5)、杨子银(6) | Molecules | 2018, 23(4), 790 |
44 |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phenolic metabolism in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mediated by silicon under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nfection |
Fan Xueying(1), Lin Weipeng(共同第1), Liu Rui(3), Jiang Nihao(4), Cai Kunzheng(5)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2018, 17(10): 2160?2171 |
45 | TaWRKY51 promotes lateral root formation through negatively regulating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 吴华玲(6) | The Plant Journal | 2018 Jul 25, doi: 10.1111/tpj.14038 |
46 | Aged oolong tea reduces high-fat diet-induced fat accumulation and dyslipidemia by regulating the AMPK/ACC signaling pathway | Yuan E(1)、Duan X(2)、Xiang L(3)、Ren J(4)、 Lai X(5)、 Li Q(6)、 Sun L*(7)、 Sun S*(8) | Nutrients | 2018, 10(2), 187 |
47 | Topical delivery of l-theanine ameliorates TPA-induced acute skin inflammation via downregulating endothelial PECAM-1 an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nd activation | Zeng WJ(1)、 Tan Z(2)、Lai XF(3)、Xu YN(4)、Mai CL(5)、Zhang J(6)、Lin ZJ(7)、Liu XG(8)、Sun SL*(9)、Zhou LJ*(10) |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 2018, 284: 69-79 |
48 | Black tea affects obesity by reducing nutrient intake and activating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 mice | Pan S(1)、Deng X(2)、Sun S*(3)、Lai X(4)、Sun L(5)、Li Q(6)、Xiang L(7)、Zhang L*(8)、Huang Y*(9) | Mol Biol Rep | 2018. Doi: 10.1007/s11033-018-4205-9 |
49 | Polymorphisms of ABCG2 and its impact on clinical relevance | Zhang WJ(1)、Sun S(2)、Zhang W(3)、Shi Z*(4)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 2018 Sep 5; 503 (2):408-413 |
50 |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ieguanyin oolong teas processed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fresh shoots |
Qiu-Shuang Wang(4) | Food Chemistry | 249 (2018) 176?183 |
51 |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茶树LAI与氮含量反演 | 吴伟斌(1),李佳雨(2),张震邦(3),凌彩金(4),林贤柯(5),常星亮(6) |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年03期 195-201 |
52 | 清远市柑橘产业创新发展思路与策略 | 曾斌(5) | 基层农技推广 | 2018(10):85-87 |
53 |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Eight FengHuang Dancong Manufactured Teas and Fresh Leaves by HS-SPME Coupled with GC-MS | 姜晓辉(7)陈栋(通讯)、晏石娟(通讯)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s | doi:10.11648/j.ijnfs.20180705.12 |
54 |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epG2 cells via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 Lingli Sun(并列第1)、Xingfei lai(3)、Limin Xiang(4)、Qiuhua Li(5)、Wenji Zhang(6)、Shili Sun(8) | 第一届可可、咖啡和茶(亚洲)国际学术大会、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 2018.10.17-20 |
55 | GC-MS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Method for Analysis of Rapid Aged White Tea: Compared with Natural Aged and Fresh White tea | 祁丹丹(1),陈维(2),马成英(3),王雯雯(4),操君喜(5),苗爱清(6),庞氏(7) | 第66届美国质谱学年会,美国质谱学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 | 2018.6.3-2018.6.7 |
56 | The Effects of Material Stoichiometry upon Eisenia fetida | 周波(1),戴军(2),张池(3),唐劲驰(4) | 第1届世界蚯蚓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上海 | 2018.06.24-28 |
57 | GC-MS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Method for Analysis of Rapid Aged White Tea Compared with Natural Aged and Fresh White Tea | 祁丹丹(1)、陈维(2)、马成英(3)、操君喜(5)、苗爱清(6)、庞式(7) |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中国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厦门 | 2018.8.22-24 |
58 | GC-MS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Method for Analysis of Rapid Aged White Tea: Compared with Natural Aged and Fresh White Tea | 祁丹丹(1)、陈维(2)、马成英(3)、操君喜(5)、苗爱清(6)、庞式(7) | Food Safety Analysis 2018、Eclipse Business Media Pte Ltd、新加坡 | 2018.11.27-28 |
59 | 英红九号机械化采摘茶园管理技术研究初探 | 赖幸菲,操君喜,孙世利,孙伶俐,黎秋华,向丽敏,方华春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0 | 贮藏不同年份的客家炒茶对肥胖小鼠的减肥机制研究 | 黎秋华,向丽敏,赖幸菲,孙伶俐,陈锌,孙世利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1 | 黑暗处理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富集机制研究 | 陈义勇(1)、唐劲驰(2)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2 | 蚓粪对茶园土壤的综合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 周波(1),陈义勇(2),黎健龙(3),唐颢(4),刘嘉裕(5),唐劲驰(6)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3 | 不同萎凋及发酵时间对广东丹霞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 王秋霜(1),凌彩金(2),乔小燕(3),吴华玲(4),陈栋(5)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4 | 茶皂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刘淑媚(1),周巧仪(2),王秋霜(3),凌彩金(4)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5 | 生物炭对茶园土壤改良的研究现状 | 周巧仪(1),凌彩金(2),王秋霜(3),刘淑媚(4)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6 | 茶树类黄酮3-O-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探 | 吴华玲(1)、方开星(2)、潘亚燕(3)、姜晓辉(4)、操君喜(通讯)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7 | 茶叶中农药残留测定的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张婷(1)、凌彩金(2)、王秋霜(3)、潘顺顺(4) | 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茶叶学会、福建大田 | 2018.6.14-16 |
68 | Effects of Pu-erh ripened tea on hyperuricemic mice studied by serum metabolomics | 吴华玲(3) |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 2017, 1068?1069:149?156? |
69 | 萎凋时间对“英红九号”白茶香气的影响 | 陈 维(1),马成英(2),胡海涛(4),陈海强(5),庞 式(6),苗爱清(7) | 食品科学 | 2017,38(18):138-143 |
70 | 基于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分析广东两个历史名茶群体遗传多样性 | 姜晓辉(1)方开星(2)陈栋(3)吴华玲(4) | 2017全国茶业学术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陕西汉中? | 2017.10.10 |
71 | Chemometric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Graftage-related Black Tea Aroma Variation by Solid Phase Mirc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 陈维(1)、马成英*(3)、操君喜(4)、苗爱清(5)、庞式(6) | 第65届美国质谱学年会(ASMS) | 2017.6.4-6.8 |
72 | ?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s the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winter tender shoots and spring tender shoots of a novel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cultivar evergrowing in winter | 乔小燕(4),黄华林(5),吴华玲(9) | ?Bmc Plant Biology | 2017, 17(1):206. |
73 |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of β-glucosidases involved in aroma compound formation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 ?Jianlong Li(5),Jingchi Tang(6)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2017,(96) :206?214 |
74 | ?Formation of (E)-nerolidol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eaves exposed to multiple stresses during tea manufacturing | ?Jingchi Tang(8) | Food Chemistry | 2017,(231) :78?86 |
75 | ?Formation and emission of linalool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eaves infested by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Matsumurasca) onukii Matsuda) | ?Jianlong Li(7), Jingchi Tang(8) | Food Chemistry | 2017,(237):356?363 |
76 | 肿瘤乏氧检测研究新进展 | 孙伶俐(1),计亮年,巢晖 | 中国科学: 化学 | 2017,47(02):133-143 |
77 | 茶角胸叶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 黎健龙(3) | 茶叶科学 | 2017,37(3):229-236 |
78 | 科技支撑梅州特色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 操君喜(1) | 梅州日报 | 2017年1月9日第003 版 |
79 |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研究斯里兰卡五大区域红茶香气 | 王秋霜(1),凌彩金*(2),刘淑媚(3) | “茶叶农艺技术、增值加工和市场研究国际大会”(AITea2017);斯里兰卡Wayamba大学、斯里兰卡科技与研究部、斯里兰卡茶叶委员会、科伦坡茶叶贸易协会;斯里兰卡科伦坡 | 2017.8.11 |
80 | 凤凰单丛审评过程中茶叶香气研究 | 王秋霜(1),刘淑媚(2),凌彩金*(3) | 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陕西汉中 | 2017.10.13 |
81 | 干燥温度对丹霞白茶挥发性成分影响 | 乔小燕(1),吴华玲(2)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31(11):171-179 |
82 | 不同季节翠玉品种3大茶类生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潘顺顺(1),赖幸菲(2),孙伶俐(3),黎秋华(4),向丽敏(5),孙世利(6)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7,38(9):22-27 |
83 | 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乔小燕(1), 操君喜(2), 吴华玲(3), 黄华林(4), 李波(5) |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38(08):1572-1577. |
84 | 苦茶品系中苦涩味物质分析 | 黄华林(1),乔小燕(2),何玉媚(3),吴华玲(4),李波(5) | 浙江农业科学 | 2017,58(7):1244-1248 |
85 | 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对金萱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 周波(1),黎健龙(2),唐颢(3),唐劲驰(4) |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48(7):1261-1265 |
86 | 普洱茶理化品质及特征“陈香”物质基础研究 | 王秋霜(1),吴华玲(2),凌彩金(3),操君喜(5)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38(5):308-314 |
87 | 五华县茶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 | 黎健龙(1),唐颢(2),周波(3) |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691(5),263-264,269. |
88 | EGCG 防治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潘顺顺(3),赖幸菲(4),孙世利(5)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38(05):50-55 |
89 | 不同物料蚓粪对土壤酸度和Cu、Pb化学形态的影响 | 周波(1),唐劲驰(2),黎健龙(5),唐颢(7)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7,41(4):311-319 |
90 | 英红九号红茶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凌彩金(1),王秋霜(2),刘淑媚(3)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49(3):37-43 |
91 | 茯砖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 操君喜(3)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33(3):285-294,278 |
92 | 茶园异质性栖境对狼蛛科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 | 黎健龙(1), 唐颢(2), 周波(3), 方华春(4) | 生态科学 | 2017,36(3):160-165. |
93 | 地方特色小种类茶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梅州客家茶为例 | 周波(1),操君喜(7) | 广东茶业 | 2017,3:27-30 |
94 | 创新红茶英红九号研究进展 | 吴华玲(4) | 园艺与种苗 | 2017(2):51-53 |
95 | 广东主要品种(品系)工夫红茶适制性分析 | 吴华玲(4),方开星(5),姜晓辉(6) | 茶叶通讯 | 2017,44(2):14-19 |
96 | 国内外红茶重金属及稀土元素的安全性评价 | 王秋霜(1),陈栋(2),操君喜(3),吴华玲(4) |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17,35(1):87-94 |
97 | 不同花期石斛花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比较 | 苗爱清(4) |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38(1): 45-52 |
98 | 茶树水分胁迫建模及试验 | 唐劲驰(3) |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 2017.35(1):65-70 |
99 | 茶树茶氨酸的代谢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 方开星(1),姜晓辉(2),吴华玲(3) | 园艺学报 | 2016年9期 |
100 | Phenotypic, histological and proteomic analyses reveal multiple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in yellow and variegated variants from Camellia sinensis |
马成英(1),操君喜(2),周波(4),唐劲驰(5),苗爱清(6) | Scientifc Reports | 2016年6期 |
101 | 广东东源客家炒青绿茶元素分析 | 王秋霜(1),刘淑媚(2),凌彩金(3)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年5期 |
102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广东罗坑红茶香气品质研究. | 王秋霜(1),吴华玲(2),姜晓辉(3),操君喜(4),陈栋(5),方华春(6)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6年2期 |
103 | 斯里兰卡五大区域红茶香气物质的HS-SPME/GC-MS研究 | 王秋霜(1) ,乔小燕(2) ,吴华玲(3) ,操君喜(4),陈栋(5)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6年22期 |
104 | 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 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 |
唐劲驰(1),周波(2),黎健龙(3),唐颢(4) | 茶叶科学 | 2016年1期 |
105 | 茶树高茶氨酸代谢与高茶氨酸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 方开星(1),姜晓辉(2),吴华玲(3) | 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台茶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6年 |
106 | 茶树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CsMYB11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吴华玲(共同第一),操君喜,陈栋,刘军 | 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台茶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6年 |
107 | Pu-erh ripened tea resists to hyperuricemia through xanthine oxidase and renal urate transporters in hyperuricemic mice | 赵冉(1),吴华玲(3) |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 2017,29:201-207 |
108 | 凤凰单丛茶品质的海拔区间差异分析 | 唐颢(1),唐劲驰(2),操君喜(3),周波(4),黎健龙(5),蔡娇(6)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年34期 |
109 | 茶树型有机肥的土壤养分及促产提质效应 | 唐 颢(1),唐劲驰(2),黎健龙(3),周 波(4),方华春(5)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年23期 |
110 | 茶多酚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王秋霜(4), 刘淑媚(5), 凌彩金(7) | 中国家禽 | 2015年23期 |
111 | 凤凰单丛茶品质地域性差异的生化基础 | 唐颢(1),方华春(2),唐劲驰(3),黎健龙(4),周波(5),蔡娇(6) | 食品科学 | 2015年20期 |
112 | 金萱品种夏暑茶类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赖幸菲(1),孙世利(2),庞式(4),潘顺顺(6)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年20期 |
113 | Comparative characterisation of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cream: Physicochemical and phytochemical nature. | 唐颢(5) | ?Food Chemistry(SCI) | 2015年173期 |
114 | 仁化白毛茶生化成分与成品白茶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 乔小燕(1), 吴华玲(2) | 核农学报 | 2015年12期 |
115 | 不同季节和茶类的金萱品种茶叶香气成分分析 | 赖幸菲(1),潘顺顺(2),庞式(4),孙世利(6)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年10期 |
116 | 主要产茶国茶树资源与红茶育种研究进展 | 乔小燕(1), 王秋霜(2)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年06期 |
117 | 广东罗坑野生茶树群落红茶香气物质鉴析 | 王秋霜(1),刘淑媚(2),姜晓辉(3),方华春(4),操君喜(5),陈栋(6)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年05期 |
118 | “英九传奇”创新茶艺的编创及思考 | 张扬娣(1),凌彩金(2) | 广东茶业 | 2015年05期 |
119 |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黎健龙(2) | 茶叶科学 | 2015年05期 |
120 | 广东单丛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王秋霜(1),乔小燕(2),操君喜(3),方华春(4),陈栋(5) | 食品科学 | 2015年04期 |
121 | 传统客家绿茶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 乔小燕(1),黄国资(3) |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年04期 |
122 | 不同做形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 赖兆祥(1),王秋霜(2),孙世利(3),李波(4) | 贵州茶叶 | 2015年03期 |
123 | “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的影响 | 乔小燕(1), 黄国资(3),王秋霜(6)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年01期 |
124 | 罗坑野生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 | 姜晓辉,吴华玲,陈栋,乔小燕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年31期 |
125 | 基于形态鉴定及叶片解剖结构对云南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聚类分析 | 吴华玲,李崇兴,陈栋,李家贤,黄华林,乔小燕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年31期 |
126 |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0份山茶属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分析 | 晏嫦妤,黄华林,李家贤,何玉媚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年16期 |
127 | 茶园低碳管理方式对结网型蜘蛛群落结构影响 | 黎秀娣,冯平万,胡海涛,黎健龙,操君喜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年16期 |
128 | 冬春季低温期大棚茶园覆盖转光膜的综合效应 | 唐颢,刘晓塘,陈震东,唐劲驰,黎健龙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年10期 |
129 | 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的影响 | 黎健龙,唐劲驰,黎秀娣,唐颢 | 生态学报 | 2014年09期 |
130 | 广东茶区茶叶含硒量初步调查分析 | 梁春燕,唐颢,罗一帆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年08期 |
131 |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lack Tea Traceability System Based? on? UHF RFID | 凌彩金,刘锦新,吴家尧,王秋霜,刘淑媚,陈海强,赵超艺 | Asian? Agricutral? Research | 2014年07期 |
132 | 柑橘灰象甲一株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 筛选鉴定及培养特性 | 王定锋,黎建龙,王庆森 | 中国生物防治 | 2014年06期 |
133 | 咖啡碱合成N-甲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 晏嫦妤 | 茶叶科学 | 2014年06期 |
134 | Analysis of trace metals and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43 representative tea products from south China | Hai Zheng,黎建龙(共同第一作者), HaiHang Li, Guocheng Hu, and Huashou Li |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CI) | 2014年06期 |
135 | 利用SRAP 标记分析30 份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晏嫦妤,李家贤,何玉媚,李波,黄华林 |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4年03期 |
136 | 广东英德茶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 黎健龙,黎秀娣,李家贤,唐颢,唐劲驰 | 茶叶科学 | 2014年03期 |
137 | Primary exploration of the extractive technique and antioxidation of tea anthocyanin | 王秋霜,刘淑媚,凌彩金,黄华林,李家贤 | Medicinal Plant | 2014年03期 |
138 | 茶树上游猎型蜘蛛功能团对景观低碳管理模式的反应 | 黎秀娣,冯平万,黎健龙,唐颢,唐劲驰 |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年01期 |
139 | 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茶树品种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唐劲驰,黎健龙,唐颢,曾浩 | 中国农学通报(SSCI) | 2014年01期 |
140 | 罗坑雪花岩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 | 姜晓辉,吴华玲,操君喜 | 广东省茶叶技术与品牌创新论坛 | 2014年 |
141 | 基于EST-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罗坑茶树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姜晓辉,吴华玲,陈栋 | 广东省茶叶技术与品牌创新论坛 | 2014年 |
142 | 主产国茶树资源保存利用与红茶育种研究进展 | 乔小燕,陈栋 | 广东省茶叶技术与品牌创新论坛 | 2014年 |
143 | 我省茶产业升级的若干思考-------科技创新与品牌创新比翼齐飞 | 乔小燕,张劲松,方华春 | 广东省茶叶技术与品牌创新论坛 | 2014年 |
144 | 从中国红茶数百年兴衰演变浅谈红茶发展的思路 | 陈栋,吴华玲,乔小燕 | 广东省茶叶技术与品牌创新论坛 | 2014年 |
145 | 中国主要红茶产品的养生功能成分比较分析 | 吴华玲,姜晓辉,陈栋 | 会议:2014中国广州第二届国际养生大会 | 2014年 |
146 | 景观低碳模式下茶树冠层游猎型蜘蛛功能团的群落特征 | 黎秀娣,黎健龙,唐颢 | 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147 | 英红九号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对品质的影响 | 赖幸菲,孙世利,庞式 | 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148 | Physiologic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Varieties Tea Plant to Water Stress | 唐劲驰,周波,黎健龙 | International Tea Symposium 2014 Organizers | 2014年 |
149 | Breeding and matching techniques for two high-armora tea varieries,Danxia1 and Danxia2(camellia sinensis) | 吴华玲,乔小燕,王秋霜 | International Tea Symposium 2014 Organizers | 2014年 |
150 | Analysis of quality components during process of Hakka tea on semi-continuous production line | 乔小燕,黄国资 | International Tea Symposium 2014 Organizers | 2014年 |
151 | 中国红茶2011年产销特点与2012年发展预测 | 乔小燕,吴华玲,陈栋,王秋霜,李家贤,孙世利,黄华林,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24期 |
152 | 广东客家茶代表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比较研究 | 王秋霜,操君喜,陈栋,黄华林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15期 |
153 | Growth Response, Carbohydrate and Ion Accumulation of Diverse Perennial Ryegrass Accessions to Increasing Salinity | 唐劲驰,James J. Camberato,Xiaoqing Yu | Scientia Horticulturae (SCI) | 2013年154期 |
154 | 茶叶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范杰文, 罗一帆,凌彩金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14期 |
155 | 新型茶园专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酸化的综合效果 |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12期 |
156 | Natural variation of salinity respons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salinity tolerance in perennial ryegrass accessions | 唐劲驰,Xiaoqing Yu,Na Luo | Plant Cell&Environment (SCI) | 2013年11期 |
157 | 红紫芽茶叶花青素提取分离及pH稳定性初探 | 王秋霜,李家贤,黄华林,吴华玲,何玉媚,刘淑媚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年09期 |
158 | 小麦TaWRKY51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和转基因功能鉴定 | 王瑞,吴华玲,张铭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3年09期 |
159 | 连续化清洁生产线加工的红条茶品质分析 | 晏嫦妤,刘淑媚,凌彩金,赖兆祥,陈海强,曾文伟,赵超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08期 |
160 | 晚生茶树新品种‘乌叶单丛茶’ | 陈栋,乔小燕,吴华玲,李家贤,黄华林,晏嫦妤,何玉媚 | 园艺学报 | 2013年08期 |
161 | Safety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in Tea Garden Soil: A Case Study of Specialized Tea Towns in Guangdong | 王秋霜,凌彩金,刘淑媚,操君喜,张劲松,赵超艺 |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 2013年08期 |
162 | 白叶单枞黑茶降血糖活性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 叶琼仙,尹胜,周盈利,苗爱清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年06期 |
163 | 不同景观斑块结构对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 黎健龙,唐劲驰,赵超艺,唐颢,黎秀娣 |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年05期 |
164 | 揭东县玉湖镇坪上绿茶品质特性及天然硒含量初探 | 唐颢,唐劲驰,赵超艺,凌彩金,黎健龙 | 广东茶业 | 2013年04期 |
165 | 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研究 | 赵超艺,凌彩金,晏嫦妤,曾文伟,陈海强,刘淑媚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年04期 |
166 | 英德茶园土壤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 凌彩金,王秋霜,赵超艺,刘淑媚,曾琼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年04期 |
167 | 花青素分离纯化及其组分鉴定研究进展 | 王秋霜,凌彩金,刘淑媚,赵超艺,李家贤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年03期 |
168 | De novo characterization of leaf transcriptome using 454 sequencing and development of EST-SSR marker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 吴华玲,陈栋,李家贤,乔小燕,黄华林,何玉媚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SCI) | 2013年03期 |
169 | Production of 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 from Tea Fruit Peel Residues and Its Evaluation of Methylene Blu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 Junjie Gao,Dedong Kong,Yuefei Wang,Jing Wu,孙世利 and Ping Xu | BioResources(SCI) | 2013年02期 |
170 | Active extracts of black tea (Camellia Sinensis) induce apoptosis of PC-3 prostate cancer cells via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 孙世利,潘顺顺,苗爱清,凌彩金,唐劲驰,陈栋,赵超艺 | ONCOLOGY REPORTS (SCI) | 2013年02期 |
171 | 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 王秋霜,陈栋 |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年01期 |
172 | 丹霞2号红茶加工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 乔小燕,吴华玲,陈栋,王秋霜,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01期 |
173 | 丹霞红茶体外抗氧化与抗胃癌活性研究 | 孙世利, 曾琼, 刘军,陈栋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01期 |
174 | 茶多酚与维生素 C/E 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研究 | 孙世利, 刘淑媚, 赵超艺, 潘顺顺, 凌彩金, 苗爱清, 庞式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年01期 |
175 | 茶园滴灌施肥的增产提质及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 唐颢,吴家尧,黎健龙,吴利荣,唐劲驰 | 茶叶科学 | 2013年01期 |
176 | 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 王秋霜,陈栋 |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年01期 |
177 | 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吴华玲,乔小燕,何玉媚 |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年01期 |
178 | 英红九号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茶黄素组成含量变化研究 | 苗爱清,孙世利,庞式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 | 2013年 |
179 | 不同生境类型茶园对茶蚜种群特征的影响 | 黎健龙,黎秀娣,唐颢,唐劲驰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22期 |
180 | 广东陈香茶特征香气物质研究 | 王秋霜,陈栋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21期 |
181 | 英红九号茶树施用硒肥的富硒及产量品质效应 |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赵超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20期 |
182 | 茶树休眠的研究进展 |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刘军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年20期 |
183 | Differential growth response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global collection of perennial ryegrass accessions to submergence and recovery following de-submergence | Xiaoqing Yu, Na Luo, Jiapei Yan,唐劲驰,Shuwei Liu,Yiwei Jiang |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SCI) | 2012年169期 |
184 | 儿茶素单体对3T3-L1细胞损伤的保护与修复作用 | 孙世利,苗爱清,庞式,凌彩金,赵超艺,潘顺顺,曾琼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14期 |
185 | 广东仁化白毛红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 王秋霜,陈栋,许勇泉 |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年14期 |
186 | 不同轻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李家贤,陈海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14期 |
187 |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 | 黄华林,何玉媚,李家贤,苗爱清,赵超艺,吴华玲,晏嫦妤,乔小燕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14期 |
188 | 华南地区壮伟环毛蚓(Amynthas robustus)和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张池,陈旭飞,周波,黎建龙,杨成方,戴军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年13期 |
189 | 广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调查 | 唐劲驰,唐颢,黎健龙,吴利荣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12期 |
190 | 化州市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与基本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差异研究 | 陈旭飞,张池,戴军,陈正义,黎建龙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年11期 |
191 | Study on removal of coloured impurities in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sweet slurry by adsorption resins | 王秋霜, Tiejin Ying, Muhammad Muzammil Jahangir,Tianjia Jiang |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SCI) | 2012年111期 |
192 | 广东英德代表红茶产品香气的分析鉴定 | 王秋霜,吴华玲,陈栋,黄国滋 | 茶叶科学 | 2012年05期 |
193 | 特色品种绿茶成分与茶汤色泽的相关性研究 | 潘顺顺,李家贤,孙世利,赵超艺,黄华林,晏嫦妤,凌彩金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年03期 |
194 | Irreversible Sediment Formation in Green Tea | 许勇泉, 陈根生, 王秋霜 |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2012年03期 |
195 | Black tea in China | 陈栋,吴华玲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 | 2012年02期 |
196 |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 王秋霜,陈栋,许勇泉 | 茶叶科学 | 2012年01期 |
197 | 11个红紫芽茶树新品系的芽叶特性和生化成分研究 | 吴华玲,何玉媚,李家贤,陈栋,黄华林,乔小燕,刘军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年01期 |
198 |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ies in vitro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in vivo of black tea and its main polyphenols | 孙世利,潘顺顺,凌彩金 |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SCI) | 2012年01期 |
199 | 广东凤凰水仙红茶香气研究 | 王秋霜,陈栋 |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200 | 不同景观格局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 黎健龙,唐劲驰,唐颢 | 第七届全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201 | 广东茶区蜘蛛种类多样性及新纪录调查报告 | 黎健龙,刘杰 ,唐颢 |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202 | 茶园生态调控技术及对主要害虫生态群落影响研究 | 黎健龙,吴家尧,唐? 颢 | 全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现场交流及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203 | 茶园如何做好冬管 | 苗爱清 | 动植物医院 | 2012年 |
204 | 茶多酚与茶黄素在3T3-L1细胞氧化/缺氧损伤中的作用 | 孙世利,苗爱清,潘顺顺 | “茶与健康”学术沙龙 | 2012年 |
205 | 陈香茶品质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 陈栋,王秋霜,卓敏,黄国资,吴华玲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年29期 |
206 | 13 个梅州特色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调查及主要生化组分研究 | 吴华玲,陈栋,李家贤,乔小燕,黄华林,何玉媚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年28期 |
207 | 茶园土壤不同培肥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21期 |
208 | 八点广翅蜡蝉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 黎健龙,邵元海,唐劲驰,李家贤,唐颢,黎秀娣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19期 |
209 | 茶园圆果大赤螨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 | 黎健龙,唐劲驰,唐颢,李家贤,黎秀娣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18期 |
210 | 广东陈香茶质量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 王秋霜,陈栋,黄国资 | 食品科学 | 2011年17期 |
211 | 高香红茶品种英红6号的选育 |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15期 |
212 | 茶多酚与茶黄素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孙世利,凌彩金,刘军,潘顺顺,苗爱清,李家贤,庞式,赖兆祥,黄华林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12期 |
213 | 陈香普洱茶品质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 王秋霜,陈栋,卓敏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1年11期 |
214 | 广东客家茶得感官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卓敏,王秋霜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10期 |
215 | 不同萎凋工艺加工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研究 | 赖兆祥,苗爱清,庞式,孙世利,曾琼 |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年10期 |
216 | 可可茶无性系品种的生化成分研究 | 何玉媚,彭力,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乔小燕, 晏嫦妤, 吴华玲,叶创兴,宋晓虹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06期 |
217 | “红紫芽”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吴华玲,乔小燕,李家贤,陈栋, 何玉媚,黄华林, 刘军 |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年06期 |
218 | 茶花酒酿造工艺研究 | 庞式,赵超艺,苗爱清,李家贤,赖兆祥,孙世利,凌彩金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05期 |
219 |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方法在茶树上的应用 | 乔小燕, 陈栋, 李家贤,吴华玲,黄华林,何玉媚,晏嫦妤 | 茶叶科学 | 2011年04期 |
220 | 白叶单枞不同发酵茶中多酚类成分的HPLC-MS/MS分析 | 苗爱清,程悦,梁祈,赵超艺,凌彩金,庞式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年02期 |
221 | 茶叶抑制肥胖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 | 孙世利,凌彩金,潘顺顺,苗爱清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年02期 |
222 | 提取温度对金萱绿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孙世利,赖兆祥,庞式,曾琼,赵超艺,凌彩金,潘顺顺,苗爱清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年01期 |
223 | 初投产茶园氮磷钾配比施用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 | 唐劲驰,吴利荣,吴家尧,唐颢,黎健龙,庞式 | 茶叶科学 | 2011年01期 |
224 | 广东地方茶树群体种红茶香气组分研究 | 王秋霜,陈栋 | 红茶高峰论坛 | 2011年 |
225 |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 苗爱清, 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 | 茶叶科学 | 2010年s1期 |
226 | 不同遮荫管理对茶园主要天敌与害虫的影响 | 黎健龙,苗爱清,吴利荣,唐颢,陈旭飞,黎秀娣,唐劲驰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2期 |
227 |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花多糖的工艺研究 | 孙世利,庞式,赖兆祥,曾琼,王秋霜,潘顺顺,苗爱清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1期 |
228 | 间作与覆盖对茶园生物多样性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 黎健龙,唐劲驰,吴利荣,唐颢,黎秀娣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1期 |
229 | 广东仁化白毛茶优异株系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 乔小燕,吴华玲,陈栋,李家贤,黄华林,晏嫦妤,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1期 |
230 |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2号的选育 | 陈栋,孙世利,谢火生,李家贤,卓敏, 李道成,吴华玲,赵超艺,乔小燕,晏嫦妤,黄华林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1期 |
231 |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1号的选育 | 陈栋,王金焕,吴华玲,李家贤,黄华林,李助明,乔小燕,晏嫦妤,谢和安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1期 |
232 | 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 | 李家贤,黄华林,陈栋,赵超艺,何玉媚,乔小燕,晏嫦妤,吴华玲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1期 |
233 | 后发酵过程翻堆次数对陈香茶综合品质的影响 | 黄国资,陈栋,赖兆祥,卓敏,王秋霜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0期 |
234 | 后发酵过程翻堆次数对陈香茶综合品质的影响 | 黄国资,陈栋,赖兆祥,卓敏,王秋霜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0期 |
235 | 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 | 赖兆祥,苗爱清,孙世利,庞式,黄国滋,吴家尧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10期 |
236 | 复合间作栽培模式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 黎健龙,苗爱清,唐劲驰,唐颢,吴利荣,黎秀娣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09期 |
237 | 红茶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 | 孙世利,苗爱清,凌彩金,潘顺顺,庞式, 赖兆祥,曾文伟,赵超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08期 |
238 | 广东陈香茶后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种群和酶类活性变化的研究 | 陈栋,李晶晶,方祥,黄国资,乔小燕, 吴华玲,赖兆祥 | 茶叶科学 | 2010年06期 |
239 |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Cocoa Tea (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 | Xiujuan Wang,Dongmei Wang,李家贤,Chuangxing Ye,Kikue Kubota | Biosci.Biotechnol.Biochem(SCI) | 2010年05期 |
240 | 利用SRAP和ISSR标记分析广东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沈程文,黄建安,赵世浩,宁正祥,李家贤,赵超艺,陈栋 | 核农学报 | 2010年05期 |
241 | 不同发酵茶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巨噬细胞泡沫化抑制活性初步研究 | 程悦,吴文玉,苗爱清,徐索文,庞式, 王铁桥,刘培庆,王冬梅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年05期 |
242 | 不同产地陈香茶主要理化成分的比较分析 | 王秋霜,卓敏,陈栋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04期 |
243 | 高咖啡碱茶树品种生物学性状及生化品质特征研究 |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晏嫦妤,卓敏 |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年03期 |
244 | 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 马春雷,乔小燕,陈亮 | 茶叶科学 | 2010年01期 |
245 | “青心1号”绿茶成分与茶汤色泽相关性研究 | 潘顺顺, 李家贤, 赵超艺 | 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246 |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 |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16分会场-茶叶深加工学术沙龙 | 2010年 |
247 | 岭头单枞乌龙茶HS-SPME/GC-MS/GC-O研究 |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 | 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248 | 茶黄素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 孙世利,苗爱清,凌彩金 |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16分会场:茶叶深加工学术沙龙 | 2010年 |
249 | 红茶提取物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毒性研究 | 孙世利,潘顺顺,凌彩金 | 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250 | 滴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 | 唐颢,吴家尧,黎健龙 | 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251 | 茶园景观遮荫树生态效果研究 | 唐劲驰,吴利荣,黎健龙 | 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252 | 茶儿茶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赵超艺,潘顺顺,孙世利,凌彩金,苗爱清 |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年增刊 |
253 | Mechanism of Free Zn(2+) Enhancing Inhibitory Effects of EGCG on the Growth of PC-3 Cells: Interactions with Miochondria | Junguo Yang,Haining Yu,孙世利, Lancui Zhang,Undurti N. Das, Hui Ruan, Guoqing He,Shengrong Shen |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 2009年131期 |
254 | 英红6号红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 李家贤,何玉媚,黄华林,卓敏,晏嫦妤,乔小燕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年12期 |
255 | 高茶多酚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 |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晏嫦妤,卓敏, 乔小燕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年08期 |
256 | 滴灌施肥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研究 | 唐劲驰,曾文伟,唐颢, 黎健龙, 吴利荣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年08期 |
257 | 茶树黄酮合成酶Ⅱ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乔小燕 | 茶叶科学 | 2009年05期 |
258 | 香菇多糖抑菌作用初探 | 杨冬梅,王秋霜,冯丽丹,曹耀 | 中国食品工业 | 2009年04期 |
259 | 广东特色绿茶新品种“青心1号”选育研究报告 |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赵超艺,吴家尧,胡海涛,晏嫦妤,卓敏 | 广东茶业 | 2009年04期 |
260 | 香菇多糖抑菌作用初探 | 杨冬梅,王秋霜,冯丽丹,曹耀 | 中国食品工业 | 2009年04期 |
261 | EGCG与锌离子互作对PC-3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孙世利,凌彩金,于海宁,沈生荣,苗爱清,潘顺顺,庞式,卓敏,赵超艺 | 茶叶科学 | 2009年04期 |
262 | 43份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研究 | 谭月萍,李娟,刘硕谦,晏嫦妤,陈金华 | 茶叶科学 | 2009年04期 |
263 |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Lipophillic Pigments on Color of the Green Tea Infusion | JianLiang Lu,ZhanBo Dong,潘顺顺,Chen Lin,XinQiang Zheng,Borthankur Devajit,YueRong Liang |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 2009年03期 |
264 | 广东省茶业现状及技术路线图的提出——广东省茶业技术路线图之一 | 黄亚辉,赵超艺,王登良, 伍锡岳, 凌彩金, 曹潘荣,晏嫦妤 | 广东茶业 | 2009年02期 |
265 |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续) | 陈栋,卓敏 | 中国茶叶 | 2009年02期 |
266 | 利用AFLP技术鉴定凤凰单丛古茶树种质资源 | 晏嫦妤,李家贤,黄建安,赵超艺,黄华林,唐颢,罗军武 |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09年01期 |
267 | 中国茶之美 | 卓敏,孙世利,赵超艺, 王秋霜,潘顺顺 | 中国茶叶 | 2009年01期 |
268 | 壳聚糖对茶树抗性酶调节作用的研究 | 孙世利, 骆耀平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9年01期 |
269 | 做青强度与环境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 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唐劲驰,苗爱清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年01期 |
270 |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 | 陈栋,卓敏 | 中国茶叶 | 2009年01期 |
271 | 英红1号、英红9号和祁门茶树芽叶中嘌呤生物碱和茶多酚的HPLC—DAD—MS/MS分析 | 卢嘉丽, 王冬梅,苗爱清,杨得坡, 陈建萍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年01期 |
272 | 英红九号茶树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 黄国滋,赖兆祥, 庞式,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9期 |
273 | 不同级别祁门红茶品质研究 | 赖兆祥, 黄国滋,庞式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8期 |
274 | 壳聚糖对茶树抗寒性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 孙世利,骆耀平,潘顺顺,凌彩金,苗爱清,赵超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2期 |
275 | 巫山县茶叶生产调研报告 | 苗爱清,赵超艺,庞式,凌彩金,唐劲驰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2期 |
276 | 东源县传统炒青绿茶加工技术 | 黄国滋,赖兆祥,赵超艺,何玉媚,庞式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2期 |
277 | 金萱乌龙茶品种的栽培性状及利用 | 黄国滋,赖兆祥, 何玉媚,庞式,赵超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2期 |
278 | 绿茶饮料汤色褐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孙世利,潘顺顺,凌彩金,晏嫦妤,卓敏, 赵超艺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1期 |
279 | 岭头单丛茶渥堆期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 黄国滋,赖兆祥,卓敏,黄华林, 赵超艺,陈栋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1期 |
280 | 大叶种茶树无性系苗木育苗技术规程 | 黄国滋,黄华林,李家贤,何玉媚,赖兆祥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1期 |
281 | 电渗析技术在大豆低聚糖溶液脱盐上的应用 | 王秋霜,应铁进,赵超艺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年10期 |
282 | 发展茶产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赵超艺,晏嫦妤,凌彩金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0期 |
283 | 金毫名茶采制工艺关键技术 | 黄国滋,赖兆祥,赵超艺,庞式,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10期 |
284 | 茶树品种金萱在广东茶区的生产适应性研究 | 黄华林, 罗军武,李家贤, 陈栋, 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09期 |
285 | 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暨茶树品种区试座谈会在广州召开 | 卓敏 晏嫦妤 凌彩金 | 中国茶叶 | 2008年08期 |
286 | 高温干旱季节茶园覆盖遮荫的综合效应研究 | 唐颢 唐劲驰 黎健龙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08期 |
287 | 高茶黄素品种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研究 |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08期 |
288 | 云大淡绿红碎茶香气化合物组成研究 | 李家贤, 何玉媚, 黄华林, 苗爱清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年07期 |
289 |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 黎健龙, 涂攀峰, 陈娜, 唐劲驰, 王秀荣, 年海, 廖红, 严小龙,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年07期 |
290 | 单丛陈香茶渥堆水分与堆温及品质关系初探 | 赖兆祥, 黄国滋, 赵超艺, 卓敏, | 中国茶叶 | 2008年07期 |
291 | 广东现代茶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 卓敏, 陈栋, | 中国茶叶 | 2008年06期 |
292 | 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 | 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 | 广东茶业 | 2008年06期 |
293 | 混合花粉授粉茶树杂交F1代AFLP分析 | 曾贞,罗军武, 杨阳, 晏嫦妤,王旭,赵洋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年06期 |
294 | 凤凰单丛茶——图说(五) | 陈少平, 赵超艺, 李家贤, 晏嫦妤 | 广东茶业 | 2008年04期 |
295 | 做青对黄?ξ诹?柘闫?氪枷迪闫?疤宸植嫉挠跋 | 苗爱青,江和源,李家贤,胡海涛,何玉媚,庞式 | 食品科学 | 2008年04期 |
296 | 岭头单枞黑茶渥堆工艺探讨 | 黄国滋,赖兆祥,卓敏 | 中国茶叶加工 | 2008年04期 |
297 | 凤凰单丛茶——图说(四) | 陈少平, 赵超艺, 晏嫦妤, 陈国本 | 广东茶业 | 2008年03期 |
298 | 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在华南茶园土壤中的应用 | 唐劲驰, 张池, 赵超艺, 唐颢, 黎健龙, 戴军 | 茶叶科学 | 2008年03期 |
299 | 花香红茶品种“云大淡绿”化学品质与区域适应性研究 | 李家贤 黄华林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2008年03期 |
300 | 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 方详,陈栋,李晶晶等 | 现代食品科技 | 2008年02期 |
301 | 凤凰单丛茶——图说(三) | 赵超艺, 李家贤, 晏嫦妤, 陈少平 | 广东茶业 | 2008年02期 |
302 | 凤凰单丛茶——图说(二) | 陈少平,赵超艺 | 广东茶业 | 2008年01期 |
303 | 园林树木在茶园中应用与文化内涵 | 黎健龙, 赵超艺, 伍锡岳 | 广东茶业 | 2008年01期 |
304 | 香味茶加工原理及工艺 | 林智,黄国资,陈栋, 陈德新 | 中国茶叶 | 2008年01期 |
305 | 浅述广东陈香茶加工技术 | 赖兆祥,黄国资,陈海强, | 中国茶业 | 2007年4期 |
306 | 岭南春茶加工技术 | 黄国滋,赖兆祥,陈海强,庞式, | 中国茶叶加工 | 2007年3期 |
307 | 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 苗爱清,王冬梅, 庞式,卢嘉丽,赵超艺,凌彩金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年12期 |
308 | 八种山茶属植物种子油脂的脂肪酸分析 | 王园园,宋晓虹, 李成仁,石祥刚,叶创兴,苗爱清,李家贤 | 中国油脂 | 2007年09期 |
309 | 金萱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 | 苗爱清,凌彩金,庞式,赵超艺,胡海涛, 曾文伟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年09期 |
310 | 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现状概述 | 唐颢,赵超艺,唐劲驰,侯柏华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年08期 |
311 | 广东特色茶品种花香绿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 李家贤 黄华林 何玉媚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年08期 |
312 | 名优茶园节水技术研究 | 唐劲驰,吴利荣,贾瑞昌,唐颢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年07期 |
313 | 不同砧木嫁接英红九号成活率的调查报告 | 黎健龙, 吴家尧, 唐颢, 唐劲驰, | 广东茶业 | 2007年06期 |
314 | 鸿雁牌香螺茶加工技术 | 陈海强, 苗爱清, 赖兆祥, 庞式, | 广东茶业 | 2007年06期 |
315 | 凤凰单丛茶——图说(一) | 陈少平,赵超艺 | 广东茶业 | 2007年06期 |
316 | 黄?Σ枋髌分侄嗖枥嗖芍频木?眯б嫜芯砍醣 | 庞式, 苗爱清, 凌彩金, 陈海强, | 广东茶业 | 2007年06期 |
317 | 凤凰单丛茶及其特色茶文化 | 晏嫦妤 | 广东茶业 | 2007年05期 |
318 | 金萱茶树生产栽培技术规程 | 李家贤, 黄华林,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2007年05期 |
319 | 红绿兼用新品种黔湄809在广东的适应性 | 黄华林, 何玉媚, 李家贤, | 贵州茶叶 | 2007年04期 |
320 | 黄金桂品种加工乌龙红条茶试验初报 | 黎健龙, 唐颢, 唐劲驰, 陈海强, | 中国茶叶加工 | 2007年04期 |
321 | 陈茶不同贮存环境品质变化浅析 | 黄国滋, 赖兆祥, 庞式, 罗一帆 | 中国茶叶加工 | 2007年04期 |
322 | 热旱对茶树产量的影响及防灾措施浅析 | 黎健龙, 李家贤, 唐劲驰, 唐颢, | 茶叶科学技术 | 2007年04期 |
323 | 植物生根粉MBT在茶树上的应用试验初报 | 黎健龙,唐劲驰, 唐颢, 何智标 | 广东茶业 | 2007年04期 |
324 | 凤凰单丛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 萧力争,晏嫦妤,李家贤,罗军武,何玉媚,赵超艺 | 茶叶科学 | 2007年04期 |
325 |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SNP分析 | 黄建安,黄意欢,罗军武,李家贤,龚志华,刘仲华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年04期 |
326 | 翠玉乌龙茶香气化学组成研究 | 苗爱清,庞式,赵超艺,胡海涛,凌彩金, 伍锡岳, | 贵州茶叶 | 2007年03期 |
327 | 小议茶艺 | 卓敏 | 广东茶业 | 2007年03期 |
328 | 茶树种质资源AFLP分析中DNA模板快速制备方法 | 周李华,赵超艺, 罗军武, 黄建安, 谭和平, | 食品科学 | 2007年02期 |
329 | 岭头单丛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研究 | 苗爱清,伍锡岳,庞式,赵超艺,贾丙娟, |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年11期 |
330 | 茶叶专用营养剂对金萱茶微量元素和黄酮的影响 | 廖金才,赵超艺,唐劲驰,唐颢,罗一帆,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2006年09期 |
331 | 德威乐植物营养剂的生产工艺及施用效果 | 廖金才,赵超艺,罗一帆,唐劲驰,唐 颢,叶新鹏,廖宇宏,卓炜杰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年08期 |
332 | 金萱蒸青绿茶加工技术 | 黄国资, 赖兆祥, 陈海强 | 中国农技推广 | 2006年08期 |
333 | 不同有机肥在茶园的施用效果比较研究 | 唐劲驰,唐颢,冯平万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年07期 |
334 | 凤凰单丛主要品质成分比较 | 晏嫦妤,罗军武,赵超艺,陈金华,黄建安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年06期 |
335 | 高花香乌龙茶品种金萱性状鉴定及生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 | 李家贤,何玉媚,黄华林, | 广东茶业 | 2006年06期 |
336 | 速溶茶泡腾片的制备与配方优化设计 | 郑玉芝,赵超艺,程江山,宋晓晨,凌彩金 | 食品工业科技 | 2006年05期 |
337 | 广东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现状 | 黄华林,李家贤,何玉娟,赵超艺, | 广东茶业 | 2006年05期 |
338 | 茶叶初制过程中机械对茶叶铅、铜含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 庞式,苗爱清,黄国资,凌彩金,陈海强, | 广东茶业 | 2006年05期 |
339 | 凤凰单丛代表样茶感观审评比较分析 | 晏嫦妤,赵超艺,罗军武, | 广东茶业 | 2006年05期 |
340 | 模式识别优化单枞茶加工关键性因素 | 林晓文, 许旋, 马钟彬, 罗一帆, 陈海强, 庞式 | 应用化学 | 2006年04期 |
341 | 岭头单枞茶加工工艺模式优化的试验 | 许旋,庞式,陈海强,黄华林,黄国资, 林晓文,郭振飞,罗一帆, | 计算机与应用科学 | 2006年04期 |
342 | 广东茶树种质资源AFLP分析 | 赵超艺,周李华,罗军武,黄建安,谭和平, | 茶叶科学 | 2006年04期 |
343 | 黄枝香单枞茶采制工艺技术研究总结 | 苗爱青,庞式,伍锡岳 | 贵州茶叶 | 2006年04期 |
344 | 微波提取制备速溶茶及其品质影响因素 | 赵超艺,凌彩金,唐颢,庞式 | 广东茶业 | 2006年03期 |
345 | 普洱茶保健功效概述 | 赖兆祥,黄国资 | 广东茶业 | 2006年03期 |
346 | 金观音、黄奇等四个乌龙茶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 | 黄华林,李家贤,何玉媚, | 茶叶科学技术 | 2006年03期 |
347 | 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 | 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 | 园艺学报 | 2006年02期 |
348 | 广东“陈香茶”今昔及发展前景 | 林春满, 赵超艺, 曾文伟, | 广东茶业 | 2006年02期 |
349 | “德威乐”植物营养剂在茶树上的应用试验初报 |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廖金才, | 广东茶业 | 2006年02期 |
350 | 乌龙茶人工光照晒青技术初探 | 黄国资, 赖兆祥, 庞式, | 中国茶叶加工 | 2006年02期 |
351 | 不同品种茶叶的抗癌活性研究 | 罗一帆,陈剑经,郭振飞,许旋,凌彩金,唐颢, | 林产化学与工业 | 2006年01期 |
352 | 乌龙红碎茶香气组成研究 | 苗爱清,舒爱民,胡海涛,伍锡岳,庞式, | 中国茶叶 | 2006年01期 |
353 | 谈开发多茶类名优茶,提高我省茶业竞争力 | 赵超艺 | 广东茶业 | 2005年Z1期 |
354 | 速溶奶茶配方的优化设计 | 郑玉芝,程江山,王巍,赵艺群,凌彩金, | 食品工业科技 | 2005年09期 |
355 | 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叶科技创新 | 曾文伟 | 广东茶业 | 2005年06期 |
356 | 台茶12号配方施肥技术研究Ⅱ生化品质分析 | 唐劲驰,唐颢,冯平万, | 广东茶业 | 2005年05期 |
357 | 广东岭头单枞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 罗一帆,郭振飞, 许旋,庞式,陈剑经,韩宝瑜, | 食品科学 | 2005年04期 |
358 | 台茶12号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初报 | 冯平万,唐劲驰,唐颢, | 广东茶业 | 2005年04期 |
359 | 乌龙茶品质成因的生理生化因子研究进展 | 唐颢, 唐劲驰, 李家贤, | 福建茶叶 | 2005年03期 |
360 | 乌龙茶新工艺做青期间果胶酶的活性变化及其生化效应研究. |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 茶叶科学 | 2005年03期 |
361 | 谈凤凰单丛茶资源及保护——关于资源评价及保护的若干话题 | 陈国本,赵超艺,李家贤 | 广东茶业 | 2005年03期 |
362 | 正交试验法优化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 许旋, 冼文彪, 罗一帆, 赵超艺, 苗爱青, 陈兆星, 李勤瑜, | 特产研究 | 2005年02期 |
363 | 茶树AFLP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 黄建安, 李家贤, 黄意欢, 罗军武, 龚志华, 刘仲华, | 茶叶科学 | 2005年01期 |
364 |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内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杨伟丽,禹利君,王若仲,唐颢 | 食品与机械 | 2004年06期 |
365 | 发挥广东茶树品种优势,促进名优茶持续发展 | 李家贤, 苗爱清,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2004年05期 |
366 | 我省有机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凌彩金, | 广东茶业 | 2004年05期 |
367 | 广东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体系研究 | 刘建峰, 方华春, 赵超艺, 庞式, 凌彩金, | 广东茶业 | 2004年05期 |
368 | 乌龙茶做青中果胶酶的活性变化. |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黄华林, | 中国茶叶加工 | 2004年04期 |
369 | 香花糙果茶——广东糙果茶一新种 | 王秀娟,石祥刚, 李家贤,叶创兴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年04期 |
370 | 乌龙茶品种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 | 杨伟丽,唐颢,龚雨顺 | 食品科学 | 2004年04期 |
371 | 保健茶的现状与开发前景 | 罗一凡, 李婷婷, 杨慧婷, 凌彩金, | 广东茶业 | 2004年03期 |
372 | 高香乌龙茶新品系品比试验报告 | 李家贤 苗爱清 何玉娟 | 广东茶业 | 2004年02期 |
373 | 对凤凰单丛茶树几个高香型品季的生物学特征调查 | 林春满 | 广东茶业 | 2004年01期 |
374 | 不同遮荫材料育苗试验 | 李家贤, 何玉媚, 吴利荣, 苗爱清, 吴家尧, 黄国资, | 广东茶业 | 2003年Z1期 |
375 | 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的发展优势及营销策略 | 刘建峰, 赵超艺, 伍锡岳, 凌彩金, | 广东茶业 | 2003年Z1期 |
376 | 有机茶认证的基本程序与基本知识. | 凌彩金, 方华春, | 广东茶业 | 2003年Z1期 |
377 | 河源市‘仙湖绿茶’生产技术体系研究报告 | 刘建峰, 赵超艺, 凌彩金, 庞式, 黄华林, 邝维清, | 广东茶业 | 2003年Z1期 |
378 | 茶园滴灌施肥试验初报 | 广东省农科院澳门新葡新京官方app, | 广东茶业 | 2003年06期 |
379 |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研究 | 苗爱清, 舒爱民, 伍锡岳, 林智, 胡海涛, 蒋迎, | 中国茶叶 | 2003年04期 |
380 |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果胶酶活性及相关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3年04期 |
381 | 茶树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 | 何玉媚, 李家贤, 苗爱清, | 广东茶业 | 2003年03期 |
382 | 黄?υ?舷闫?胩擒绽嘞闫?疤宓姆植佳芯? | 苗爱清, 江和源, 李家贤, 胡海涛, 何玉媚, 韩宝瑜, | 茶叶科学 | 2003年02期 |
383 | 田峰山AA级绿色食品单丛茶生产开发的做法 | 伍锡岳, 曾文伟, 刘福益, 陈汉林, | 广东茶业 | 2003年01期 |
384 | 茶花制茶工艺技术研究报告 | 凌彩金, 庞式, | 广东茶业 | 2003年01期 |
385 | 茶树花开发利用的思路及其效益 | 庞式, 凌彩金, | 广东茶业 | 2002年Z1期 |
386 | 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 胡海涛,苗爱清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2年06期 |
387 | 谈发展高山名优茶生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伍锡岳, 曾文伟, | 广东茶业 | 2002年06期 |
388 | RPAD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 罗军武,李家贤等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年06期 |
389 | 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总结报告 | 李家贤, 何玉媚, 吴利荣, 黄国资, 陈栋, 郑如钦, 陈春林, | 广东茶业 | 2002年05期 |
390 | 乌龙茶香气研究进展 | 胡海涛, 苗爱清, | 广东茶业 | 2002年05期 |
391 | 茶树苗圃化学除草试验报告 | 李家贤, 吴利荣, 何玉媚, 方华春, 苗爱清, | 茶叶科学技术 | 2002年04期 |
392 | 桑椹果茶的加工工艺 | 徐玉娟, 刘学铭, 吴继军, 肖更生, 陈卫东, 苗爱清, 伍锡岳 | 食品工业 | 2002年02期 |
393 | 英德茶文化(一)——客家擂茶 | 凌彩金, | 广东茶业 | 2002年02期 |
394 | 汝城白毛茶与两广主要“白毛茶”居群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 黎星辉, 施兆鹏, 刘春林, 罗军武, 沈程文, 李家贤, 方华春, | 茶叶科学 | 2002年01期 |
395 | 岭头单丛茶晒青香气变化研究 | 苗爱清,刘福益等 | 广东茶叶 | 2001年04期 |
396 | 茶饮料沉淀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 苗爱清,伍锡岳,庞 式 | 广东农业科学 | 2001年03期 |
397 | 广东蒸青绿茶栽培加工技术 | 梁晓岚, | 广东茶叶 | 2001年02期 |
398 | 优选1号等8个茶树新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 李家贤 何玉媚 等 | 广东茶叶 | 2001年02期 |
399 | 发展我省茶叶绿色食品生产 | 刘建峰, 方华春, 谭恩胜, | 广东茶叶 | 2001年01期 |
400 | 论广东茶树品种现状及区域优化 | 李家贤 | 广东茶叶 | 2000年04期 |
401 | 茶叶深加工开发 | 伍锡岳, 苗爱清, | 广东茶叶 | 2000年04期 |
402 | 茶树人工杂交与辐射诱变新品系比较试验报告 | 李家贤, 苗爱清,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2000年03期 |
403 | 茶树全光照自动喷雾育苗试验报告 | 李家贤, 何玉媚,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04 | 红壤茶园氮磷钾配比施肥研究总结 | 吴利荣, 吴家尧, 庞式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05 | 乌龙茶晒青新工艺新技术研究 | 苗爱清, 伍锡岳, 庞式, 梁晓岚, 许剑秋,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06 | 乌龙茶不同做青方法对品质影响的研究 | 伍锡岳, 苗爱清, 庞式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07 | 金葵子肥料增效液和复合液在茶园试验结果的报告 | 伍锡岳, 崔堂兵, 梁晓岚, 庞式, 何飚,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08 | “八五”期间部分茶叶科研论文摘要 | 广东省农科院澳门新葡新京官方app,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09 | 广东省发展茶叶生产的可行性 | 吴家尧, 廖森泰,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10 | 外源酶制剂提高茶叶品质研究进展. | 梁晓岚,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11 | 浅谈茶叶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 方华春, 刘建峰,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12 | 台湾乌龙茶“金萱”和“翠玉”的引进 | 吴家尧, 黄国资,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13 | 乌龙茶的香气分析 | 梁晓岚, 舒爱民, 崔堂兵, 庞式,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14 | 茶园施用“高美施”腐殖酸液肥试验报告 | 庞式, 吴利荣, 吴家尧, | 广东茶叶 | 2000年01期 |
415 | 广东茶叶科技发展前瞻. | 广东省农科院澳门新葡新京官方app, | 广东茶业 | 1999年04期 |
416 | 茶树人工杂交结实习性的试验探讨 | 李家贤,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1999年04期 |
417 | 乌龙茶不同加工原料对成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 庞式, 苗爱清, 梁晓岚 | 广东茶业 | 1999年04期 |
418 | 银毫茶蒸青工艺技术探讨 | 黄国资, 庞式, | 广东茶业 | 1999年04期 |
419 | 名茶何来_何为名茶_广东省第四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暨优胜茶竞买活动观感点滴 | 郑永球, 伍锡岳, | 广东茶业 | 1999年03期 |
420 | 大叶茶新品种英红9号的选育及利用 | 李家贤 曾佛桂 邱陶瑞 | 广东农业科学 | 1999年01期 |
421 | 秀红红碎茶香气的化学组成 | 苗爱清 李家贤 | 广东农业科学 | 1998年04期 |
422 | 茶树不同良种规模化育苗试验报告 | 李家贤, 崔堂兵, 郑永球, 李启念, 陈平, 黄国高 | 广东茶业 | 1998年03期 |
423 | 仙境金毫茶加工技术 | 伍锡岳, 李启念, | 广东茶业 | 1998年03期 |
424 | 茶艺诌议 | 伍锡岳 | 广东茶业 | 1998年03期 |
425 | 茶叶沏泡技艺 | 伍锡岳, 苗爱清, 崔堂兵, | 广东茶业 | 1998年03期 |
426 | 印度阿萨姆亲缘杂交种“秀红”红茶香气化学组成研究 | 苗爱清, 李家贤,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1998年02期 |
427 | 广东省茶叶科学研究机构史记 | 曾佛桂, 方金福, | 广东茶业 | 1998年02期 |
428 | 岭头单枞乌龙茶品种的加工特性和做青工艺 | 崔堂兵, 戴素贤, 伍锡岳, | 茶叶科学 | 1998年02期 |
429 | 我省茶叶科技回顾与展望 | 伍锡岳, 崔堂兵, | 广东茶业 | 1997年Z1期 |
430 | 谈谈低档乌龙茶精制中的“复火” | 梁晓岚, 陈春林 | 广东茶业 | 1997年Z1期 |
431 | 茶国复合采制效益分析 | 方华春, 胡海涛, 曾文伟, | 广东茶业 | 1997年02期 |
432 | 茶树新品系比较试验总结报告. | 李家贤, 曾佛桂, 苗爱清, 何玉媚, 林友欣, | 广东茶业 | 1997年02期 |
433 | 茶树新品种区域性试验报告 | 李卓金, 李家贤,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1997年01期 |
434 | 金毫茶采制工艺技术研究报告 | 伍锡岳, 戚康标, 方华春, 黄国资, 庞式, 熊宝珍, | 广东茶业 | 1996年04期 |
435 | 高香优质红茶新品种“云大淡绿”选育报告 | 李家贤, 曾佛桂, 苗爱清, 何玉媚, 林友欣 | 茶叶科学技术 | 1996年03期 |
436 | 调整茶叶科研方向促进成果转化利用 | 李家贤 | 广东茶业 | 1996年03期 |
437 | 英德红碎茶香气化学组成的研究 | 苗爱清, 李家贤,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1996年03期 |
438 | 茶树花果利用研究总结报告 | 伍锡岳, 熊宝珍, 何睦礼, 苗爱清, 李勤, 庞式, 吴秋典, 文克生, | 广东茶业 | 1996年03期 |
439 | 不同干燥温度对烘青绿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初探 | 方华春, 庞式 | 广东茶业 | 1996年02期 |
440 | 英红九号加工白茶的技术指标研究 | 黄国资, | 广东茶业 | 1996年02期 |
441 | 试论乌龙茶对鲜叶原料的要求 | 陈春林, 梁晓岚, | 福建茶叶 | 1996年01期 |
442 | 浅谈名优茶园栽培技术措施. | 方华春, | 茶叶科学技术 | 1996年01期 |
443 | 茶树杂交F1代同工酶分析 | 陈春林 | 茶叶科学 | 1996年01期 |
444 | 茶树的嫁接 | 陈春林, 梁晓岚, | 广东茶业 | 1996年01期 |
445 | 高香型白毛茶新品系“白毛2号”选育研究初报 | 李家贤, 苗爱清, 何玉媚, | 广东茶业 | 1996年01期 |
446 | 乌龙茶机采系列技术研究 | 戚康标,方华春等 | 广东侨场科技 | 1995年第一期 |
447 | 谈谈减轻广东绿茶苦涩味的途径 | 梁晓岚,陈春林 | 《中国茶叶》 | 1995年第五期 |
448 | 三高茶树栽培技术总结 | 曾佛桂,胡海涛 | 广东茶叶 | 1995年第四期 |
449 | 对广东绿茶生产有关问题的探讨 | 陈春林,梁晓岚 | 广东农业科学 | 1995年第三期 |
450 | 茶树杂交F1代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研究 | 陈春林,梁晓岚 | 广东茶叶 | 1995年第三期 |
451 | 应用遮阴网遮盖茶园对提高夏茶品质效果研究简报 | 戚康标,方华春,陈栋 | 广东茶叶 | 1995年第三期 |
452 | 茶树新稍生育与机采开采适期的关系 | 方华春 | 广东茶叶 | 1995年第三期 |
453 | 今年金、银毫茶上市 | 吴家尧 | 广东茶叶 | 1995年第二期 |
454 | 岭头单丛茶的特点及在全省推广的表现 | 伍锡岳,刘福益 | 广东茶叶 | 1995年第二期 |
455 | 我国亚热带茶区典型区段土种的研究 | 丁瑞兴,刘友兆,孙玉华,吴利荣 | 土壤学报 | 1995年6月第32卷 |
456 | 茶树栽培种之间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 | 陈春林译,梁晓岚校 | 云南茶叶 | 1995年1~2期 |
457 | 三高茶叶栽培技术总结. | 曾佛桂, 胡海涛, | 广东茶业 | 1995年04期 |
458 | 茶树杂交F_1代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研究 | 陈春林, 梁晓岚, | 广东茶业 | 1995年03期 |
459 | 茶树机采系列技术研究报告 | 戚康标,方华春等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一期 |
460 |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 戚康标,方华春等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一期 |
461 |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 梁晓岚,陈春林 | 《茶叶科学简报》 | 1994年第一期 |
462 | 茶叶中防龋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 | 梁晓岚 | 茶叶科学简报 | 1994年第一期 |
463 | 茶小绿叶蝉大小发生年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预报 | 韦泽初,陈水英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四期 |
464 | 生长在印度的中国杂交茶修建打顶高度的标准研究 | 梁晓岚译,陈春林校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四期 |
465 | 略论广东发展名茶优势 | 戚康标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四期 |
466 | 各种绿茶、发酵茶和后发酵茶中真菌种类及其优势菌产毒性研究 | 梁晓岚译,陈春林校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四期 |
467 | 茶叶中硒研究进展 | 梁晓岚,陈春林 | 《福建茶叶》 | 1994年第三期 |
468 | 绿茶茶多酚的化学抗癌作用 | 梁晓岚译,陈春林校 | 《云南茶叶》 | 1994年第三期 |
469 | 全国茶树品种区域性试验报告 | 苗爱清,李家贤 | 广东茶叶 | 1994年第二期 |
470 |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 梁晓岚,陈春林 | 茶叶科学简报 | 1994年第二期 |
471 | 广东名茶——金毫茶 | 戚康标 | 《中国名优茶选集》农业出版社 | 1994年5月出版 |
472 | 名茶良种——英红九号 | 李家贤 | 《南方农村报》 | 1994年2月13 |
473 | 茶小绿叶蝉大、小发生年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预报 | 韦泽初, 陈水英, | 广东茶业 | 1994年04期 |
474 | 岭头单丛茶的特点及在全省推广的表现 | 伍锡岳, 刘福益 | 广东茶业 | 1994年04期 |
475 | 略论我省发展名优茶的优势 | 戚康标, | 广东茶业 | 1994年03期 |
476 | 全国茶树良种区域性试验报告(英德区试点) | 李家贤, | 广东茶业 | 1994年02期 |
477 | 名优新品种——“金毫茶”和“银毫茶” | 李家贤 | 《中国农技推广》 | 1993年第五期 |
478 | 品常春健体乌龙茶对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 何睦礼,伍锡岳 | 中国茶叶 | 1993年第四期 |
479 | 高香优质大叶红茶品种“秀红”选育报告 | 李家贤,曾佛桂等 | 广东茶叶 | 1993年第四期 |
480 | 高香优质茶树新品种“秀红”通过专业审定 | 李家贤 | 广东茶叶 | 1993年第四期 |
481 | 有机无机混合肥在机采茶园应用初论 | 方华春等 | 广东茶叶 | 1993年第四期 |
482 | 高香、优质大叶红茶品种“秀红”选育报告——广东省农科院澳门新葡新京官方app | 李家贤 曾佛桂 等 | 广东茶叶 | 1993年04期 |
483 | 大毫银茶材质工艺技术研究报告 | 戚康标,黄国资等 | 广东茶叶 | 1992年第二期 |
484 | 大银毫茶采制工艺技术研究报告 | 戚康标 黄国资 等 | 广东茶叶 | 1992年02期 |
485 | 绿茶热水浸提物作为血小板凝聚抑制剂的研究 | 苗爱清,何睦礼等 | 广东茶叶 | 1991年第一期 |
486 | 优质抗寒大叶红茶品种五岭红的选育 | 李家贤,曾佛桂 | 中国茶叶 | 1991年第五期 |
487 | 广东省红碎茶鲜叶自然品质水平抽查结果与分析 | 伍锡岳,许剑秋等 | 广东茶叶 | 1991年第四期 |
488 | 优质抗寒大叶红茶品种“英红九号”选育报告 | 李家贤,曾佛桂,邱陶瑞 | 广东茶叶 | 1991年第四期 |
489 | 我省红碎茶生产方方面面 | 邱陶瑞,何睦礼等 | 广东茶叶 | 1991年第二期 |
490 | 南昆山茶树资源初报 | 邱陶瑞,何睦礼等 | 广东茶叶 | 1991年第二期 |
491 | 优质大叶红茶品种“五岭红”选育报告 | 李家贤,曾佛桂等 | 广东茶叶 | 1991年第二期 |
492 | 优质抗寒大叶红茶新品种五岭红的选育 | 李家贤 曾佛桂 | 中国茶叶 | 1991年05期 |
493 | 优质抗寒大叶红茶品种——“英红九号”选育报告 | 李家贤 曾佛桂 等 | 广东茶叶 | 1991年04期 |
494 | 广东省红碎茶——品质水平抽查的结果与分析 | 伍锡岳 许剑秋 | 广东茶叶 | 1991年04期 |
495 | 广东省红碎茶几个指标的选定 | 伍锡岳,许剑秋等 | 茶叶通讯 | 1990年第一期 |
496 | 黄叶水仙茶树品种选育报告 | 李家贤,曾佛桂 | 茶叶通讯 | 1990年第三期 |
497 | 不同药剂对黑刺粉虱的防治试验结果 | 陈水英,方大善,韦泽初 | 广东茶叶 | 1990年第二期 |
498 | 茶树新品种五岭红 | 邱涛瑞 | 广东茶叶 | 1990年第二期 |
499 |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茶叶科技进步 | 邱涛瑞 | 广东茶叶 | 1990年第二期 |
500 | 广东省红碎茶标准几个指标的选定 | 韦泽初,田应时,刘纯业 | 广东茶叶 | 1990年第二期 |
501 | 茶树新品种选育(红茶部分) | 李家贤,曾佛桂 | 《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论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90年12月第一版 |
502 | 黄叶水仙茶树品种选育报告 | 李家贤 曾佛佳 | 茶叶通讯 | 1990年03期 |
503 | 广东三、四月份的阴雨天气与春茶产量的相关分析及预报 | 韦泽初 田应时 等 | 广东茶叶 | 1990年01期 |
504 | 品常春健体乌龙茶临床观察分析报告 | 何睦礼,伍锡岳等 | 广东茶叶 | 1989年第一期 |
505 | 参观访问,马来西亚武吉七丁园丘 | 何睦礼,曾佛桂 | 广东茶叶 | 1989年第三期 |
506 | 马来西亚人喜欢肉骨茶 | 何睦礼 | 广东茶叶 | 1989年第三期 |
507 | 九月份干旱与广东第四轮茶产量的相关分析纪预报 | 韦泽初 | 广东茶叶 | 1989年第二期 |
508 | 天王星对茶树害虫的防治试验报告 | 欧阳健军,陈水英 | 广东茶叶 | 1989年第二期 |
509 | 香醇素对茶叶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 戚康标,黄国资等 | 广东茶叶 | 1989年第二期 |
510 | 第四纪红土红壤改良利用 | 吴家尧,吴利荣,曾佛桂 | 省国土厅土壤普查资料选编 | 1989年 |
511 | 关于影响茶叶鲜叶质量几个栽培技术问题 | 戚康标 | 广东茶叶 | 1988年第一期 |
512 | 优良茶树新品种简介 | 李家贤 | 广东茶叶 | 1988年第三、四期 |
513 | 英红1号茶树良种选育报告 | 曾佛桂,李家贤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7年第一期 |
514 | 茶园施用含氯钾肥试验报告 | 戚康标,何德文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7年第一期 |
515 | 茶树人工杂交后代叶片形状遗传表现性观察分析 | 何睦礼 | 茶叶通讯 | 1987年第三四 |
516 | 密植茶园氮磷钾配方施肥试验总结 | 吴利荣,吴家尧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7年第三期 |
517 | 黑叶水仙茶树良种选育报告 | 曾佛桂,李家贤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7年第二期 |
518 | 茶园氮肥施用量试验总结 | 吴利荣,吴家尧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7年第二期 |
519 | 台山新会县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报告 | 李家贤,方金福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一期 |
520 | 茶园钾素肥料 | 吴家尧,吴利荣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一期 |
521 | 谈谈低产茶园改造 | 林友欣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一期 |
522 | 环状糊精在茶叶上的应用初探 | 戚康标,伍锡岳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四期 |
523 | 密植茶树幼龄期不同修建高度试验初报 | 戚康标,何德文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三期 |
524 | 茶树种子辐射M1代的观察及效应 | 何睦礼,李家贤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二期 |
525 | 英红一号 | 邱陶瑞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二期 |
526 | 广东红碎茶生产现状调查报告 | 许剑秋,刘存凤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二期 |
527 | 提高广东大叶种红碎茶品质途径 | 许剑秋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二期 |
528 | 茶园氮肥施用量与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 吴家尧,吴利荣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6年第二、三期 |
529 | 广东茶树五种害螨识别 | 梁国炜,李凯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一期 |
530 | 大鸢吗尺蠖的初步研究 | 陈水英,陆活昌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一期 |
531 | 凤凰水仙 | 邱陶瑞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一期 |
532 | 茶树营养研究概述(一)(二) | 何睦礼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一、二期 |
533 | 广东茶树主要害虫概述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四期 |
534 | 对提高广东红碎茶精致工艺探讨 | 许剑秋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四期 |
535 | 黑叶水仙 | 邱陶瑞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四期 |
536 | 幼龄茶树弯枝养蓬的研究 | 林友欣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四期 |
537 | 谈谈茶树高产优质的采留技术 | 曾佛桂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三期 |
538 | 云纹尺蠖初步观察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三期 |
539 | 连南大叶种茶树品种资源调查 | 邱陶瑞等 | 中国茶叶 | 1985年第六期 |
540 | 乐昌白毛茶 | 邱陶瑞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二期 |
541 | 浅析干燥温度与温度曲线对红碎茶品质的影响 | 伍锡岳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5年第二期 |
542 | 八个云大、水仙品系的观察研究 | 邱陶瑞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一期 |
543 | 广东茶树品种资源概况 | 李家贤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一期 |
544 | 1~2月份温度、降水与茶叶开采期关系 | 韦泽初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一期 |
545 | 我省茶树品种选育方向与途径 | 邱陶瑞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四期 |
546 | 茶树回剪技术研究 | 曾佛桂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四期 |
547 | 茶叶大面积喷施铝肥试验初报 | 戚康标,王建国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四期 |
548 | 茶树回剪改造技术应用的效果调查 | 曾佛桂,戚康标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三期 |
549 | 应用氯化钴测定茶叶水分试验初报 | 林丽梅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4年第三期 |
550 | 略谈凤凰水仙茶树品种的特性与栽培技术 | 李家贤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551 | 论茶叶在英德农业经济中的地位 | 林茂河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2 | 关于密植速成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 | 戚康标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3 | 大叶种绿茶工艺研究初报 | 林茂河,劳福茂等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4 | 运用茶叶生化变化特点提高红碎茶品质 | 林丽梅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5 | 茶园土壤与茶树叶片氮素营养诊断初报 | 吴家尧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6 | 试论低产茶园的改造 | 曾佛桂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7 | 从广东茶树品种现状谈良种选育的方向和途径 | 邱陶瑞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8 | 茶树螨类发生于防治的调查报告 | 曹士华,李凯 | 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学会论文集 | 1983年学术年会 |
559 | 茶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与茶叶产量关系的研究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一期 |
560 | 论低产茶园的改造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一期 |
561 | 浅述华南茶区茶树品种选育的途径 | 李家贤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四期 |
562 | 三十二年广东茶叶就、科学概况 | 省农科院茶科所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三期 |
563 | 浅析萎凋时间与含水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杨树勤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三期 |
564 | 分层送风茶叶烘干机试验初报 | 林茂河,劳福茂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二期 |
565 | 茶园施钾试验 | 吴利荣,陈培清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二期 |
566 | 乐昌、仁化、乳源县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报告 | 邱陶瑞,方金福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二期 |
567 | 鹤山古劳茶的调查报告 | 邱陶瑞,何睦礼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3年第二期 |
568 | 云南大叶、凤凰水仙群体分离选育报告 | 何睦礼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一期 |
569 | GCS-30型捶击式揉切机制茶试验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一期 |
570 | 新植茶园间种太阳麻效果及栽培技术 | 何睦礼,吴家尧,李家贤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一期 |
571 | 高低产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茶树生长表现分析 | 吴家尧,吴利荣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四期 |
572 | 发展密植速成丰产茶园 | 林茂河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四期 |
573 | 二十三个地方品种(品系)观察研究 | 邱陶瑞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三期 |
574 | 引进化学除草剂田间除锈效应初报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三期 |
575 | 茶树害虫天敌——蜘蛛类调查初报 | 李凯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2年第二期 |
576 | 茶树完采期于气象要素关系初步分析 | 张容德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1年第四期 |
577 | 二十四种化学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应用评价 | 欧阳健军,陆活昌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1年第四期 |
578 | 略谈茶多酚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 伍锡岳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1年第四期 |
579 | 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茶园土壤调查报告 | 吴家尧等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1年第三期 |
580 | 茶树开采期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初步分析 | 张容德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1年第三期 |
581 | 茶叶瘿螨田间发生与防治初报 | 欧阳健军 | 广东茶叶科技 | 1981年第二期 |
582 | 弯枝在幼龄茶树的应用 | 梁益高,何德文 | 广东茶叶 | 1981年第二期 |
583 | 云南大叶种高产栽培技术总结 | 省农科院茶科所 | 广东茶叶 | 1979年第一期 |
584 | 7051转子机研制及工艺 | 曾佛桂 | 茶叶科学简报 | 1974年第一期 |
585 | 茶园遮阴覆盖的初步研究 | 曾佛桂 | 茶叶科学 | 1965年第三期 |
586 | 土壤酸度计石灰岩地区植茶问题 | 曾佛桂,张克明 | 茶叶通讯 | 1963年第三期 |